编辑手记:
中国当下社会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快。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而且这种“快”是建立在既有的经验和理论上面的,你不需要懂太多,只要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就行了,这样一来,大错没有,效率也高。
于是,这种既省心又高效的理论开始根深蒂固植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并被奉为神旨。
尤其是参观了今年的米兰设计周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本文逾3000字,精读全文需要 4 分钟
关键词:创新、设计语言、展示价值、童真
米兰设计周“观后感”
作者 | LEGO
设计语言
这是室内设计师设计的一个办公空间,问题来了:
“线条灯为什么会被这样用在这?”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解释您应该如何定义单侧发光线条灯的使用场景和展示方式。
第二还是语言:这真的是指语言,设计的理论起源和应用兴盛在欧美,亚洲最佳传承是日本,无论理论体系和人才都以外语作为传播基础。
外语人才在制造业倾向于技术和贸易交流,对于文化的交流甚少。和几个品牌聊了聊,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就好像我们对别人认知一样,有偏见也有傲慢,语言真是一座巴别塔。
第三是知识产权的利益结构:出于外部信息和距离感,我们总是想讨好设计师和对艺术家肃然起敬,但设计师和艺术家又普遍活得并不好,这就有问题。
问题可能在我们做生意的故事里并没有真正把设计师和艺术家考虑在内,成本结构和定价策略中完全忽略了知识产权中的艺术和设计价值,但设计师是真正理解场景应用并转化为产品思路的那个 key。
举个例子:
上图中有两盏灯,一盏是条线型单侧出光灯,发光面很窄,大约只有半个小拇指宽。今年设计周中几大家具巨头都有推该类别厨房、衣柜展示柜灯;第二盏相当于是RGB可变色的面板灯。我们常规思路是,这俩灯,分别多少钱?拆成材料算一下,便宜啊,我们也能做。
这中间我们缺忽略了很重要的其他两个因素,设计价值和展示价值。
▲目前常见的线条灯展示方法,多以多根线条灯拼凑成形状各异的发光组合体,恨不能加上彩光,以博人眼球。
▲米兰 euroluce 照明展现场——“FLOS的线型艺术灯系列
而米兰设计周上对于线条灯的展示方法就很人性化了,裸灯做成特殊串联造型,以展示其柔软性和发光特性。
▲展示方法。
而成品灯则做成不同转角的拼接展示方式,这是室内设计师很喜欢的一类颇具艺术感的展示方法,包括直接、间接照明效果以及产品局部细节都一览无遗。
国内很多厂家都有线条灯这类产品,展示方面来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视了,就算有相关展示也是嵌在墙上做展示,粘连于墙缝中的产品细节,谁也无法窥探。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国内的产品质量不如国外,而是设计思路和展示方式无法让人觉得有多掏腰包的筹码。
在这里面,就完全忽略掉了,知道怎么做值多少钱?知道怎么摆值多少钱?
前者是产品经理(灯具设计师)的价值,后者是展示设计师的价值,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给人家钱的,而且在产品价格因素中,设计的价值绝不应该低于30%。
很多时候你都会发觉这个真相,我们是一个幽默感负分的民族,整天苦大仇深。
看海外展,最经常发出的感慨就是「为什麽这些这麽有趣的做法我们想不到呢?」

▲这就是一件出色的艺术品,显然展示的是设计情感的能力,和“卖灯的”已经相去甚远。
这样脑洞大开的设计在现场还有很多,无论是产品还是展示方式,我们都弱爆了。
于是很多企业在不断增长见识之后,会从模仿开始,希望向好靠拢,这是好事。
但当你真的为他们构思很多有趣的想法时(相信我,我以前经常这麽干,以前),你会发现,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到「这些花拳绣腿没什麽用」这个层面上,最终以「安全、没风险」这样的面貌决策,没入一片保险的羊群之中,继而周而复始地继续感慨和焦虑自己有份参与的「同质化竞争」里去。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的差别就是:我们缺乏创新力和产品推动力。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中国山寨多,且仿真度极高,要是这股劲拿到产品研发上,估计也能有不少好产品。偏偏我们就不这么干,中国人很有小聪明,需求缺口大,迅速满足需求似乎是王道,研发很漫长,仿造来钱快,“先富起来再说”是个无敌的理由。
究其原因,其实是没能发现「有趣」这件事的本质,是构造产品和品牌独特人格魅力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失去了幽默感这个能力,这其实是件悲伤逆流成河的事。
创意就是幽默感,其实就是未被谋杀的童真。

▲意大利垃圾桶(左)VS中国垃圾桶(右)。
一个俏皮的人脸,会比一本正经的提示语让人更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大利交通标志指引(左)VS中国交通标志指引(右)。
比起一成不变,中规中矩的交通标识来说,加入一点形象的卡通元素,比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得多。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米兰布雷拉中随处可见的街头创作,被政府很宽容地保留了下来。
很多人或许对于这种方式不屑一顾:
“不就是画个涂鸦吗?有啥用”
但其实,改变世界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点微小的力量。
一位老奶奶在静静观看一个设计事务所关于米兰城市规划的创想,设计周的展整个米兰随处可见,看展的人随处可见不分老幼,这让我很感慨。
优秀的设计总是有种幽默感,让人会心一笑,本质是设计背后还原了人本的需要,除了功能之外,让你会心一笑的,无非是打动了你内心的情感需求。



▲暂且称你为非猪似狗灯吧。
你会发现,KARMAN 的作品很好地抓住了部分人的猎奇和童趣心理,从设计初衷到产品研发都很好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心理,对他们而言,产品不需要太多太泛,只需要一直有趣就好了,这就是设计语言带来的产品助力。
苦恼的是,这事儿根本无法后天速成,所以这是场持久战,但至少可以从现在就开始。
我也想过原因,最初觉得或许是我们穷怕了,啥事都先问问有没有用能不能吃?但细想也不是,不能啥事都赖经济上面,我们现在也不穷,国外排队买LV能把人吓死;再说别人也经历过穷的日子,也不见得别人就断了这根筋。
所以答案似乎是文化浩劫,把能传承的真善美的根砍断了,重建是个数代人挣扎和努力的事情。
好事是,当世界轮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至少能改变一点点,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先保护起来。

▲与光共舞签约艺术家 UNO 赖雨农作品 Joujou-ours
云知光的员工大都是九零后,你会发觉,童年幸福的一部分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生活工作中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幽默感爆棚。
反之亦然。
在我们的客户里,八零后甚至九零后从上一代接管的企业(创二代),明显对于创意在构造品牌核心竞争力这件事情上,跑得就会相对快。
那麽,在这个时点,我们能干些什麽?
作为一个企业,保护好员工的创造力,让创意和快乐自由生长,同时消灭负能量中心。
作为一名父亲,我总会千方百计地保护我孩子的天马行空。
给下一代多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独立思考了才会自由,才会保有不灭的童真。

最后插一句,你理解的米兰展可能只是几个展馆,和主要看看那个 euroluce 的照明展,但米兰设计周是这样的,布满了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所以,我建议您多走走,除了用眼看,还用心去感受一下,或许在这个世界设计之都的几天大有裨益。

梁贺LEGO
云知光联合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与光共舞传媒首席创意官
毕业于中山大学金融学系
跨界设计师,飞利浦新锐照明设计师
漫画集《光头仔的夏秋冬春》作者


更多灯光艺术作品,更多前沿灯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