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仔雕塑
我喜欢光头仔,是因为光头仔的外观并没有流行于世的那些潮玩的那么多鲜明特征,就像普通人的故事一样。所以我觉得光头仔有一种向内的力量。那么这一套长毛系列,我希望让这种力量通过一种表皮的材料置换,从这个平凡的小胖子的身体里强烈的爆出来。
——刘洋
光头仔 × 刘洋
怪兽凶猛系列限量首发

2012年,CNN新闻报道

2016年,为青岛多处创作大型灯光艺术互动装置:
从左到右依次为:《青岛的梦》、《梦之环》、《光立方》
2018年,在陕西韩城古城区,以当地特色的行鼓结合电音互动创作艺术装置:
《韩城行鼓》
2019年,首展于“悉尼灯光节”的灯光艺术装置,大受欢迎:
《泡泡与魔法师》
2020年,以灯光艺术装置呼应上海得丘礼享谷帽子花园主题,同时对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万念之交》
空下来时,他还会随性又认真的画上几笔,做点自己喜欢的玩意儿:
《男孩与铁皮青蛙》
《反进化论主义生物》
前不久,为成都万福桥设计的概念装置,以传统竹编文化为媒介,通过摇晃不倒的熊猫产生心理干预成功入选“律动锦江-成都城市生活艺术季”:
光头仔带着或者很可怕又或者很可爱的外衣,把自己藏在里面,有的甚至被遮盖的几乎看不出原貌,然后吹出一个透明的泡泡,产生了一种有趣的一种矛盾感。
一方面,它让人联想到可怕的怪兽,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它又自带一种亲近的社会属性,带给人温暖的感受。
而当这些怪异、朋克、温暖、软萌的毛皮光头仔出现在我面前,我想起了那个曾放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把他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这样豪言壮语的男人——行为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
1920年华生发起了一项著名的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有意思的是,在这项引起心理学届轰动的实验中,正是使用了毛茸茸的小动物作为刺激物。
作为被试者的婴儿,最终对毛茸小动物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反应。实验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秘密,我们对毛发的恐惧或喜爱并不是天生,而是在外界不断关联的强化刺激下产生。
这种条件反射在我们生活中一直发生,就像这些毛皮光头仔通过外表毛发和纹理的改变,成功将视觉的焦点转移至触觉,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达到通感。
把差异化的毛皮嫁接在雕塑之上,产生矛盾和反差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艺术家的创作初衷。
其中同时从不同面向不断强化的经典条件反射,我看到了对社会现实和人们情绪的思考与探索 。
我想如果华生看到这些,一定也会惊叹,终于在艺术界找到了一个懂他的人。
含艺术家限量签名

与光共舞合伙人 首席创意官
知名灯光艺术家 灯光设计师
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主创设计师
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所设计总监
参与北京奥运、APEC等重要盛事灯光设计规划
全球照明设计最高奖项IALD国际照明设计师学会奖获得者
IES北美照明学会设计优异奖获得者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光头仔 × 刘洋:怪兽凶猛系列
将于“梁贺与光头仔的十年”巡展第三站
重庆·范er艺术现场首发
“时间知道”巡展:
第一站:10.30-11.30 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
第二站:12.08-2022.01.09 深圳·WEG维格列艺术
第三站:12.25-2022.02.20 重庆·范er艺术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由与光共舞原创,版权归与光共舞所有,其它平台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