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原载于海南卫视旗下旅游网视特别栏目

有多远走多远20221207期|细节致美-光之美





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夜晚给了艺术家们发挥的空间,但现实却是,我们眼见一座又一座城市越来越亮,建筑立面变成了一台循环播放器,浮夸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艺术装置层出不穷,被称之为“地标”的一大堆,唯独却没有精神

虽然城市里多的是没有精神生活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而言,精神地标是他们认识自我的一个入口;对于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其他人来说,也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最直接的印象。

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概在于,既要能延续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又能创造新的城市印象,形成这样的共识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和做到,却很难。刘洋把他自己的答案放进了创作中。
 
2022年,刘洋全新灯光雕塑装置《成都平衡》亮相成都,作品横跨锦江,摇晃不倒的竹编大熊猫在锦江中央的钢丝上独自平衡。


640

©与光共舞,「成都平衡」by 刘洋

 

这不是刘洋第一次为城市设计发光的艺术地标,正如他以往为其它城市所设计的地标那样,城市精神的发光内核从来都不是只流于形式与技术的创新,也不是艺术家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本土本地的人与物的连接上,通过当地人创造的、在当地广泛流传的、能代表当地人们共识的情感,在他的作品里,这些常常被细致的提炼出来。



如何为城市设计艺术地标?






■  2016年,山东·青岛

青岛的梦

啤酒瓶矩阵点亮青岛地图



啤酒在青岛人心中的地位牢不可撼,某种程度上,不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最直接的印象也停留在啤酒上,它更是青岛享誉中外的一张名片。

 

2016年,青岛黄岛海边,17000多个青岛啤酒瓶作为发光点阵列,创下了世界纪录,作品《青岛的梦》借此成了世界上最大型的户外纵向立杆LED矩阵灯光艺术雕塑。

 

俯瞰装置,数万个啤酒瓶点亮,一个动态的青岛地图跃然眼前,展现着一座沿海城市的豪迈。





■  2018年,陕西·韩城

韩城行鼓

潮流电音与传统行鼓碰撞



位于西北地区的陕西韩城行鼓,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的是这一地域人们独有的精气神。


这种由元朝蒙古骑兵的军阵鼓乐演变而来,风格粗犷的民俗文化历经千年不衰,也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
 
在2018年韩城“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老城区广场,刘洋用作品《韩城行鼓》,将电音与行鼓结合,也让大家看到,音乐和舞蹈在现代灯光艺术装置中也能释放出巨大的魅力。



©与光共舞,「韩城行鼓」by 刘洋







■  2018年,广东·佛山

大旗头古村灯光秀

灯笼串联古建筑群深巷



佛山大旗头古村落,遍布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2018年,刘洋在这里打造了一场灯光秀。


从当地收集而来的传统特色灯笼、宫灯摇身一变,串满深巷,将粤曲、满洲窗、雨打芭蕉等岭南经典文化符号串联,不动声色地融入了厚重又充满历史感的古建筑群。







■  2020年,上海

万念之交

两顶闪光的大帽子


640 (3)


作品「万念之交」位于上海得丘礼享谷艺术区内的帽子花园。诗人欧阳江河在为帽子花园所作的诗作中,将“帽子”是一种抽象的象征,一种精神上的普世处境。

 
不管是在得丘,还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人与人产生各种交集的地方,交流,交融,交情,交易,交往,交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种以“交”为动机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止出现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发生。
 
两顶帽子浮在空中,既可以象征男人和女人,也可以象征不同的个体,种族,国家......形形色色的人与思想,循环往复,不断相交。


©与光共舞,「万念之交」by 刘洋







■  2022年,四川·成都

成都平衡

竹编走钢丝的发光大熊猫


640 (3)


“平衡”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座城市的丰富多元包容并蓄有目共睹,如何为这座城市建起一座能代表它的地标,各方面都要平衡。

 

《成都平衡》无论是“平衡”的创作理念还是实施过程都是他创作生涯的一次突破。大熊猫是成都的门面和形象,在成都做一只能代表这座城市的大熊猫并非易事,让一只大熊猫在江面走钢丝的同时屹立不倒更是难上加难。

 

同很多非遗手艺一样,竹编艺术本身源于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川道明竹编的历史跨越千年,其核心也在于人,饱含着朴实的生活哲学。「成都平衡」中的熊猫正是由道明竹编第三代传承人杨隆梅制作而成,抛开一系列技术手段不谈,手工竹编大熊猫毫无疑问为作品带来了打动人心的温度和力量。


©与光共舞,「成都平衡」by 刘洋


在刘洋所有的创作中,技术从来都只是实现一件作品的手段,它可以简单复制,而精神却不行,大量的技术手段,诸如投影机、屏幕等拼凑起来 ,并不能筑起一个能代表城市的精神堡垒,真正的精神要回到城市里的人,回到人们生活的日常中去。

 

这些被称之为创新的作品,是基于他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是好奇心与勇气的叠加,而这些是从他2008年作为央美奖牌创作组组长,参与到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工作就开始的,当所有的创新都在围绕技术进行时,他跳脱了出来,不囿于形式和新技术的应用,反而在其中不断保留对传统的精神回望。


因为传统的记忆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代表着过去,它对现在和将来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微信截图_20230202141015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由与光共舞原创,版权归与光共舞所有,其它平台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